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> 特色疗法> 正文

自拟清新利湿方治疗心脾蕴热型口腔溃疡体会

2011年10月18日 09:50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
字号:T|T

 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,一年四季均可发病。口腔溃疡虽是小病,但易复发,经久不愈,且新旧创口交替出现。笔者以自拟清心利湿方治疗口腔溃疡,获得满意疗效,现介绍如下。
  1病因病机
 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“口疮”、“口糜”范畴。中医认为,疼痛皆与火有关,所谓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”,“舌为心之苗”。但口疮之火,不独责之于心,因脾开窍于口,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经。临床上常可见平素过食肥甘厚腻、辛辣醇酒所致心脾积热,循经上攻于口而发口疮,正如《圣济总录》所说:“口舌生疮者,心脾经蕴热所致也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亦云:“凡太阴脾之经也,脾气通于口,腑有热,乘于心脾,故令口舌生疮也。”亦可见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郁而化热,湿热上蒸所致口疮。《丹溪心法·口齿》日:“口疮,服凉药不愈者,因中焦土虚,且不能食,相火冲上无制。”指出脾气虚弱与口疮的关系。可见,本病病机以湿热互结为主,与心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。热为心火上炎之热,湿为脾不运化之湿。湿热互结,如油裹面,难解难分,湿性粘滞'故口疮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。当然,临床上亦可见肾阴不足,年老体弱,久病伤阴,阴津不足,虚火上扰,熏蒸口腔黏膜而生口疮者。但临床上总以心脾蕴热证型为多见。
  2方药组成
  清心利湿方组成:黄芩10 g,黄连8 g,肉桂1~2 g,牛膝10 g,青黛2 g,薄荷6 g,藿香10 g,连翘12 g,白及9 g,甘草5 g。兼心烦、失眠、大便干燥者,加炒栀子、香附;口干多饮者,加生地黄、天花粉。另外,还可根据溃疡所在部位选用引经药:舌尖部,加用淡竹叶;舌体两侧,加用牡丹皮、郁金、当归等。

  3典型病例 患者,男,38岁,2008年9月5日就诊。主诉口疮反复发作5年,加重2周。口剧痛不能进食,伴有发音困难,流涎,口苦口臭,大便2 d未行,平素2~4 d一行、质干燥、呈羊屎状,小便短赤灼热,舌质红,苔黄,脉弦滑。查:舌尖及舌体两侧各有芝麻大小或绿豆大小的溃疡1个,双颊黏膜各有1个约0.2 cm×0.1 cm大小溃疡。证属湿热蕴结。予清心利湿方加减:黄芩10 g,黄连8 g,肉桂2 g,牛膝10 g,青黛2 g,薄荷6 g,藿香,10 g,连翘12 g,白及9 g,淡竹叶10 g,炒栀子10 g,甘草5 g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服4剂后患者口疮疼痛减轻,双颊黏膜口疮变小,舌体两侧溃疡面变浅,充血减轻,但舌尖原有的溃疡旁再增一芝麻大小的溃疡,舌质粗糙感,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上方加生地黄、牡丹皮各10 g,继服7剂。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。
  4体会
  本例患者因工作需要,经常值夜班,且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、吸烟;加之南方气候湿热,日积月累,郁积之心火与脾胃蕴积之湿互结,熏蒸口舌黏膜而热腐生疮。清心利湿方中,黄连苦寒;肉桂性昧辛甘大热,为益火消阴、温补肾阳要药。当心火独盛,不能下交于。肾的时候,可稍佐少量肉桂。上述两药同用,功擅辛开苦降,交通心肾,引火归元,有“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”之妙。黄芩清热燥湿;牛膝苦泄下行,既能引血下行,又能引火下行以降上炎之火;白及消肿生肌,促进溃疡面的愈合;青黛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;连翘辛凉清热散邪;藿香、薄荷芳香化湿。薄荷、连翘虽是辛凉之药,都有透表的作用,而薄荷还可消肿,连翘有散结的作用,即在苦寒清热泻火的前提下,采用“火郁发之”的一种方法,使心脾蕴结的湿热能够向外发散。上药合用,可清泻心火、清热利湿、渗湿于下,使湿热分离,湿祛热清。另外,舌为心之苗,口疮位于舌部,舌体两侧为肝胆所主,舌尖为心所主,故初诊时加淡竹叶、炒栀子以清泻心肝之火,且淡竹叶既能清心又有渗湿于下之功。二诊时,除舌尖溃疡外,余症均有向愈的倾向,故加用生地黄、牡丹皮以加强清心肝火的作用。诸药合用,共奏清热祛湿止痛之效,而使口疮愈合。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
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